陈远学 更新日期:2023-06-17
陈远学,男,1971年出生,博士导师
工作单位 资源学院
单位电话 028-86291179
电子邮箱 cyxue11889@163.com
招生专业 【博士】:090302植物营养学,【学硕】:090302植物营养学,【专硕】:095132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个人简历
1993-1997,四川农业大学读本科;
1998-2001,四川农业大学读研究生;
2003-2007,中国农业大学读博士,获植物营养学博士学位;
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曾去日本广岛大学生物生产学部植物环境分析学实验室访问学习半年。
一直从事土壤改良与培肥、植物营养与施肥、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及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科研及教学工作。
1997-2002任助教;2003-2007任讲师;2008-2018任副教授;2019-至今任教授。
◆工作经历
1997.07-今,在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现资源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其中,1997.12任助教,2003.01任讲师,2008.01任副教授,2019.12任教授。
2009.05-2011.10任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系副主任;2011.10-2013.06任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2013.06-2015.03任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系副主任;2015.03-2020.06,任植物营养学系副主任。
◆教育经历
1993.09-1997.07,在四川农业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本科学习,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8.09-2001.06,在四川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3.09-2004.03,在日本广岛大学生物生产学部植物环境分析学实验室合作研究;
2003.09-2007.06,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获农学博士学位。
◆获奖荣誉
1. 2006年“无公害蔬菜施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研);
2.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2010年10月连续三年获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
3. 2011年7月获四川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
4. 2015年“丘陵山地玉米高产创建技术及集成应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号:2015-J-1-29-R10)(主研);
5. 省碳中和专委会委员,省农技协科技小院指导专家,省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省外业技术组专家,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剖面调查技术领队
6.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第八届(2012-2016)委员;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青年委员会第八届(2012-2016)委员;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第一届(2016-2020)委员。
省碳中和专委会委员;
省农技协科技小院指导专家;
省测土配方施肥专家;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省外业技术组专家;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剖面调查技术领队(全国通用)。
◆研究领域
一级学科(博士、科学硕士):农业资源与环境
二级学科:植物营养学

一级学科(专业硕士):资源利用

研究方向:土壤改良与培肥;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作物高产高效与农业绿色发展。
◆科研项目
1.镉敏感/钝感水稻品种(系)筛选及生理机制研究(07ZS002),2008-2010,四川省教育厅,主持;
2.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200803030)子课题:四川水旱轮作体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2008-2010,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主研;
3.四川省经济作物测土配方施肥”2+X”田间试验技术服务,2012-2015,四川省农业厅(46个项目县),主持;
4.四川高效大豆根瘤菌匹配性及分类地位研究(2012RZ0018),2013-2015,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苗子工程),主持;
5.间套作增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机理(31210103906),2013-2017,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方)合作项目),子课题主持;
6.西南玉米营养与施肥及四川玉米高产高效与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CARS-02-24),2008-2020,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施肥岗位),团队成员,主研;
7.贵川渝地区主要作物(四川猕猕桃)养分配方和云天化产品应用方案研究,2017-2018,校企合作项目,主持;
8.玉米密植高产宜机收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2016YFD0300300)——西南密植高产宜机收玉米产量与效率协调机制与技术途径(2016YFD0300301-02),2016-2020,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主持;
9.长期施氮玉米季紫色土N2O排放特征及微生物响应机制,2023-2024,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
10.绵竹猕猕桃绿色高效专用肥开发、试验示范及推广,2022-2024,校企合作项目-绿色高效作物专用肥开发,主研;
11.德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低碳数字果园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园区项目),2022-2023,四川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科技项目(产业发展类),参与;
12.基于功能型碳基材料的瘠薄坡耕地土壤增碳消障技术研发与效果评价-长效高效土壤增碳与瘠薄坡耕地靶向消障的新型碳基材料研发(2022YFD1901402)-川渝瘠薄坡耕地土壤多源增碳消障产品与技术(2022YFD1901400),2022-202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子课题主持;
13.区块链+猕猴桃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园区创新项目)(2021YFN0026),2021-2024,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参与;
14.长期不同施氮对玉米土壤氮素淋失影响及微生物响应(2020YJ0354), 2020-2022,四川省应用基础重点项目, 参与;
15.德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创新与示范(2020YFN0045),2020-2022,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 主研。
◆发表论文
1. 刘世全, 李廷轩, 陈远学, 庞学勇, 向双, 邹金龙. 四川农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 17 (4): 432-438 .
2. 伍钧, 陈远学, 刘世全. 中江县丹参产区的生态环境与土壤条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8 (4): 348-351.
3. 陈远学, 吴卫, 刘世全, 王昌全. 有机肥对鱼腥草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9 (3): 245-248.
4. 吴卫, 郑有良, 杨瑞武, 马勇, 陈远学, 任方伟. 鱼腥草氮、磷、钾营养吸收和累积特性初探. 中国中药杂志, 2001, 26 (10): 676-678.
5. 刘世全, 袁大刚, 向 双, 刘洪斌, 陈远学. 川渝地区水土流失因素分析和治理对策.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6 (5): 14-18, 151.
6. 庞学勇, 刘世全, 张世熔, 夏建国, 陈远学, 向双. 四川盆中丘陵坡地保土抗旱措施探讨. 山地学报, 2002, 20 (3): 338-342.
7. 刘世全, 庞学勇, 张世熔, 夏建国, 陈远学, 向双. 四川盆中丘陵区旱作保土抗旱高产技术配套模式.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 (1): 20-24.
8. 陈远学, 吴卫, 陈昌辉, 刘世全. 雅安严桥鱼腥草种植基地的土宜与肥宜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0 (3): 235-238.
9. 张锡洲, 王昌全, 陈远学, 周娅, 陈光辉. 施肥对芹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1 (1): 82-84.
10. 徐开未, 张小平, 陈远学, 李登煜. 石灰性紫色土上花生的平衡施肥探讨. 西南农业学报, 2003. 16(增刊): 108-112.
11. 周娅, 王昌全, 陈远学, 张锡洲, 陈光辉. 不同氮肥及肥料组合对芹菜生长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土壤肥料, 2004 (1): 10-13.
12. 李冰, 王昌全, 周瑾, 李廷轩, 张锡洲, 陈远学. 紫色土增施单质硫对大蒜生长发育和硫素营养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04. 35 (5): 608-611.
13. 李冰, 王昌全, 周娅, 李焕秀, 张锡洲, 陈远学, 李廷轩. 氮肥不同用量及基追肥比例对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土壤肥料, 2005 (5): 8-12.
14. 徐开未, 张小平, 陈远学, 陈强, 李登煜, Kristina Lindstrêm. 钼与花生根瘤菌的复配及在酸性紫色土上的接种效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11 (6): 816-821.
15. 徐开未, 陈远学, 郭辉权, 庞孝勇, 连素芳. 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的化学防治研究.中国食用菌, 2005. 24 (6): 53-55.
16. 徐开未, 张小平, 陈远学, 李登煜, 陈强. GUS基因标记法对慢生花生根瘤菌竞争结瘤和接种效果的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6 (3): 51-53.
17. 李勇杰, 陈远学, 汤利, 李少明, 郑毅. 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间作蚕豆养分吸收和斑潜蝇发生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10): 288-292.
18. 李勇杰, 陈远学, 汤利, 郑毅, 张福锁. 不同分根条件下氮对间作小麦生长和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1 (5): 581-585.
19. 蒲玉琳, 刘世全, 陈远学, 李怡. 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土壤的坡向性分异研究———以二郎山、大相岭为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4 (3): 319-351.
20. Chen YX, Zhang FS, Tang L, Zheng Y, Li YJ, Christie P, Li L. Wheat powdery mildew and foliar N concentrations as influenced by N fertilization and belowground interactions with intercropped faba bean. Plant and Soil, 2007, 291 (1-2): 1-13.
  21. 陈远学, 徐开未, 张鹏, 何建. 一种高效复合絮凝剂对多种废水的处理效果. 四川环境, 2007, (3): 1-5.
22. 陈远学, 徐开未, 张小平, 庞孝勇, 连素芳, 郭辉权. 花生根瘤菌对微量元素耐性的筛选.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7, (4): 76-79.
23. 陈远学, 徐开未, 张小平, 庞孝勇, 郭辉权. 花生根瘤菌与钼、硼复配的初步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2007, 34 (3): 126-129.
24. 李勇杰, 陈远学, 汤利, 李少明, 郑毅, 张福锁. 地下部分隔对间作小麦养分吸收和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 13 (5): 929-934.
25. 徐开未, 张小平, 陈远学, 于景丽. “接种根瘤菌和配合施用钼”与“根瘤菌+钼”复合菌剂的效果比较. In: 葛诚编. 微生物肥料生产及其产业化.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117-127.
26. 徐开未, 陈远学, 张小平, 庞孝勇, 郭辉权. Mo与花生根瘤菌的复合菌剂对盛花期花生生长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2): 65-68.
27. 徐开未, 张小平, 陈远学, Kristina Lindstr?m. “根瘤菌+Mo”菌剂和AM菌剂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9, 31(2): 228-232.
28. 徐开未, 张小平, 陈远学, 李显策, 王立立. 刺槐、紫穗槐、黄檀根瘤菌抗逆性的初步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09, 48 (2): 321-323.
29. 徐开未, 张小平, 陈远学, 肖建蓉, 窦妍菱.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山蚂蝗属根瘤菌抗逆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2): 501-503.
30. 徐开未, 张小平, 陈远学, 肖建蓉, 李显策. 攀枝花市相思树根瘤菌抗逆性的研究. 北方园艺, 2009, (6): 165-168.
31. 樊红柱, 陈远学, 吕世华, 冯文强. 四川省萝卜养分管理技术现状与评价. 土壤, 2010, 42(5): 828-832.
32. 樊红柱, 陈远学, 吕世华, 冯文强. 四川省番茄养分管理技术现状与评价. 土壤通报, 2011, 42(1): 136-140.
33. 周涛, 陈远学, 邹依霖, 李克祥, 汪鹏, 蒋攀, 徐开未*. 四川高效大豆根瘤菌筛选及初步应用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1): 227-233.
34. 侯鹏, 陈新平*, 崔振岭, 李世清, 王伟, 叶优良, 陈远学, 张福锁. 4种典型土壤上玉米产量潜力的实现程度及其因素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7): 874-881.
35. Kai Wei Xu, Petri Penttinen, Yuan Xue Chen, Qiang Chen, Xiaoping Zhang*. Symbiotic efficiency and phylogeny of the rhizobia isolated from Leucaena leucocephala in arid–hot river valley area in Panxi, Sichuan, China.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3, 97(02): 783-793. (SCI收录,IF=3.811)
36. Kai Wei Xu, Petri Penttinen, Yuan Xue Chen, Lan Zou, Tao Zhou, Xiaoping Zhang*, Chao Hu, Fan Liu. Polyphasic characterization of rhizobia isolated from Leucaena leucocephala from Panxi, China.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Biotechnology, 2013, 29(12): 2303–2315.(SCI收录, IF=1.353)
37. 陈远学,周涛,黄蔚,陈新平,唐义琴,刘静,陈晓辉,徐开未*. 小麦/玉米/大豆间套作体系中小麦施磷后效对大豆产量、营养状况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2): 331-339.
38.陈远学, 李隆, 汤利, 郑毅, 李勇杰, 张朝春, 张福锁*. 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施氮对小麦氮营养及条锈病发生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3, 27(7): 1020-1028.
39. 陈远学, 刘静, 陈新平, 张朝春, 黄蔚, 唐义琴, 徐开未*. 四川轮套作体系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3, 18(6): 68-79.
40. 陈远学, 李汉邯, 周涛, 陈新平, 黄蔚, 刘静, 张朝春, 徐开未*. 施磷对间套作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10): 2799-2806.
41. 陈远学, 陈晓辉, 唐义琴, 张福锁, 陈新平, 张朝春, 刘静, 徐开未*. 不同氮用量下小麦/玉米/大豆周年体系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变化. 草业学报, 2014, 23(1): 73-83.
42. 徐开未, 张小平, 陈远学*, 古飞越, 周德海, 唐成义. 凉山州新银合欢根瘤菌的共生有效性及遗传多样性. 微生物学报, 2014, 54(5): 498-508.
43. 陈远学, 陈曦, 陈新平, 罗永, 牟勇, 吕世华, 徐开未*. 不同施氮对饲草玉米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4, 23(3): 255-261.
44. 熊峰, 陈远学, 张思兰, 游芳, 周欢, 徐开未*. 川中丘陵地区大豆根瘤菌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关系. 微生物学报, 2014, 54(6): 616-623.
45. 徐开未, 张小平, 陈远学*, 周德海. 攀枝花银合欢根瘤菌遗传多样性. 微生物学通报, 2014, 41(6): 1132?1141.
46. 陈远学, 周涛, 王科, 崔雅琪, 张朝春, 徐开未*. 施磷对麦/玉/豆套作体系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4, 28(3):191-196, 208.
47. 陈远学, 刘静, 陈新平, 陈晓辉, 张朝春, 黄蔚, 徐开未. 四川几种轮套作体系的产量及小麦玉米磷素利用效率研究. 土壤通报, 2014, 45(5):748-755.
48. 陈晓辉, 徐开未, 唐义琴, 陈新平, 刘静, 张朝春, 陈远学*. 麦/玉/豆周年套作体系氮素积累分配和花后氮素转运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20(5):1127-1138
49. 周涛, 徐开未, 王科, 黄蔚, 张朝春, 陈远学*. 麦-豆和麦/玉/豆体系中大豆的磷肥增产增效作用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21(2):336-345
50. 陈远学, 邓容成, 方瑾, 刘静, 陈新平, 鲁几源, 喻醯之, 徐开未. 不同覆盖栽培方式下四川盆地西缘玉米地土壤水温效应研究. 土壤, 2015,47(3):608-610
51. 周涛, 徐开未, 黄蔚, 陈新平, 张朝春, 刘静, 卢俊宇, 陈远学*. 施磷对麦/玉/豆套作体系土壤磷素变化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23(7): 823-831
52. 王科, 赵亚妮, 王佳锐, 陈新平, 徐开未, 周涛, 陈远学*. 施氮及种植模式对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5, 29(4):121-126
53. Yuan Xue Chen, Tao Zhou, Petri Penttinen, Lan Zou, Ke Wang, Ya Qi Cui, Nan Nan Heng, Kai Wei Xu. Symbiotic matching, taxonomic position, and field assessment of symbiotically efficient rhizobia isolated from soybean root nodules in Sichuan, China.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15, 51(6):707-718 [IF=3.398]
54. Kai Wei Xu, Lan Zou, Petri Penttinen, Ke Wang, Nan Nan Heng, Xiao Ping Zhang, Qiang Chen, Ke Zhao, Yuan Xue Chen*. Symbiotic effectiveness and phylogeny of rhizobia isolated from fababean (Vicia faba L.) in Sichuan hilly areas, China. Systematic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5,38(7): 515-523 [IF=3.691]
55. Yuanxue Chen, Tao Zhou, Chaochun Zhang, Ke Wang, Jing Liu, Junyu Lu, Kaiwei Xu. Rational phosphorus application facilitates th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the wheat / maize / soybean relay intercropping system. PLoS ONE, 2015, 10(11): e0141725. DOI: 10.1371/journal. pone.0141725 [IF=3.234]
56. Kaiwei Xu, Lan Zou, Petri Penttinen, Xiangzhong Zeng, Ming Liu, Ke Zhao, Cuiping Chen, Yuanxue Chen*, Xiaoping Zhang. Diversity and phylogeny of rhizobia associated with Desmodium spp.in Panxi, Sichuan, China. Systematic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6, 39(1): 33-40 [IF=3.691]
57. 王佳锐, 王科, 赵亚妮, 徐开未, 周涛, 陈远学*. 小麦施氮后效和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6, 25(7):158-167
58. 赵亚妮, 王科, 王佳锐, 陈远学*, 杨昱. 施氮对单作和套作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24(7): 845-852
59. 衡楠楠, 陈远学, 徐开未*, 邹兰, 刘明, 彭丹, 黄莉平, 冯伟进, 阳帆, 曾祥忠. 大豆根瘤菌SCAUs8的接种效果、促生性及系统发育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2016, 43(8): 1708?1714
60. 陈远学, 王科, 赵亚妮, 王佳锐, 徐开未.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和施氮对玉米生长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7, 26(2): 171-179
61. T. Zhou, K.W. Xu, W.G. Liu, C.C. Zhang, Y.X. Chen*, W.Y. Yang. More aboveground biomass,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and remobilization contributed to high productivity of intercropping whea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Production, 2017, 11(3): 407-424. [IF=1.065]
62. Lan Zou, Yuan Xue Chen*, Petri Penttinen, Qin Lan, Ke Wang, Ming Liu, Dan Peng, Xiaoping Zhang, Qiang Chen, Ke Zhao, Xiangzhong Zeng, Kai Wei Xu. Genetic diversity and symbiotic efficiency of nodulating rhizobia iusolated from root nodules of faba bean in one field. PLoS ONE, 2016, 11(12): e0167804. doi:10.1371/journal.pone.0167804, 1-12. [IF=3.057]
63. Yuan X. Chen, Lan Zou, Petri Penttinen, Qiang Chen, Qi Q. Li, Chang Q. Wang, Kai W. Xu*. Faba Bean (Vicia faba L.) nodulating Rhizobia in Panxi, China, are diverse at species, plant growth promoting ability, and symbiosis related gene levels.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8, 9:1-10. [IF=4.259]
64. 陈松鹤, 徐开未, 白燕, 解晋, 胡斐, 王妮, 刘明, 王文莉, 陈远学*. 不同氮用量下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养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的比较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8, 33(3): 189-195.
65. 刘志恒, 徐开未, 王科, 解晋, 王佳锐, 赵亚妮, 陈远学*.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各器官养分积累的影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44(5):573-579.
66. 全紫曼,陈远学,刘?明,彭?丹,蒋?帆,周?元,邹?兰,徐开未*. 成都平原蚕豆高效根瘤菌的筛选及其促生功能初步评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25(6):?943-952.
67. 陈松鹤,徐开未,樊高琼,白燕,杨洪坤,陈远学*. 长期施氮对饲草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3):314-320.
68. 刘明,陈远学,陈强,彭丹,喻晓,杨军伟,徐开未*. 翻压接种根瘤菌的紫花苕子对植烟土壤肥力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9, 28(1):162-169.
69. 孟春芬, 陈远学*. 玉米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表层温湿度变化研究. 耕作与栽培, 2016, (5):38-40.
70. 胡月秋,徐开未,龙玲,蒋帆,周元,邱传志,李建兵,陈远学*. 玉米“正红6号”的密植效应. 草业学报,2020,29(7):154-162.
71. 蒋帆,徐开未,胡月秋,龙玲,周元,莫太相,钟贤华,陈远学*. 种植密度对川中丘陵春玉米茎秆性状及力学特性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20, 35(3):377-385.
72. 周元,陈远学,蒋帆,胡月秋,龙玲,裴丽珍,李建兵,徐开未*. 玉米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熵对不同物料还田的响应. 水土保持学报, 2020, 34(2):173-180.
73. 陈远学,彭丹丹,胡斐,肖寒,徐开未*,陈松鹤,解晋. 2种株型春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利用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33(11): 2469-2476.
74. 龙玲,徐开未,胡月秋,蒋帆,周元,莫太相,陈远学*. 密度对川中丘陵区春玉米籽粒灌浆及脱水特性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1, 44(1): 42-49.
75. 陈远学,彭丹丹,胡斐,胡月秋,白世豪,徐开未*. 玉米不同株型及种植密度对间作大豆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草业科学,2021,38(1):136-146.?
76. 张森,徐开未,裴丽珍,陈晓辉,张雯雯,肖华,彭丹丹,陈远学*. 川中丘陵区气象因子与玉米倒伏和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1, 39(5): 666-673(680).
77. Zhi Yao, Wushuai Zhang, Yuanxue Chen, Wei Zhang, Dunyi Liu, Xiaopeng Gao, Xinping Chen. Nitrogen leaching and grey water footprint affected by nitrogen fertilization rate in maize production: a case study of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21, 101(14): 6064-6073
78. 刘明鹏,徐开未,肖华,陈晓辉,彭丹丹,卢俊宇,陈远学*. 氮肥施用对四川紫色土矿质态氮淋失特征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 39(1):
88-98.
79. 彭丹丹, 吴超, 徐开未, 陈大刚, 朱豪, 刘圆圆, 陈远学*. 不同播期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2, 30(7): 1134?1142
80. 熊伟仡,徐开未,刘明鹏,肖华,裴丽珍,彭丹丹,陈远学*. 不同氮用量对四川春玉米光合特性、氮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9):1735-1748
81. 裴丽珍, 陈远学, 张雯雯, 肖华, 张森, 周元, 徐开未. 有机物料还田对夏玉米穗位叶光合性能及氮代谢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22, 48(8): 2115-2124
82. 邹温馨, 苏卫华, 陈远学, 陈新平, 郎明. 长期施氮对酸性紫色土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及其硝化作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3): 529-542
◆专著教材
1. 《作物生产新理论与新技术》(参编), 2001, 四川大学出版社.
2. 《资产评估》(参编), 2002,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 《农学专业(专科)实践环节培训与考核基本要求》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02出版, 参编, 撰写“土壤肥料学实践环节培训与考核基本要求”部分 共2万字。
4. 《间作作物的养分吸收利用与病害控制关系研究》(参编), 2008, 云南科技出版社.
5. 《花生根瘤菌的多样性及应用》(参编), 2009, 科学出版社.
6. 《主要作物高产高效技术规程》(参编), 2010年11月出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撰写第二章第二十二节(四川玉米高产高效技术规程), 约1万字
7. 《四川玉米高产创建理论与技术》(参编), 2015年5月出版,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撰写第四章第二节(高产创建的施肥), 约2万字.
8. 《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参编), 2017年2月出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撰写第七十五章(四川省间套作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约6.12万字
◆教学活动
承担本科生课程《植物营养学》、《农业化学》、《土壤肥料学》、《土壤学》、《资源与环境概论》、《地质与地貌学》、《土壤农化分析》的理论与实验教学;
承担研究生课程《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案例)》、《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的理论教学。
承担博士生课程《根系生态学》的理论教学。
◆指导学生
每年指导本科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10余名;
自2007年开始指导研究生以来,至目前已指导研究生16届,已毕业研究生35人,指导在读研究生6人。
自2020年开始指导博士生以来,现指导在读博士生2人。
◆我的团队
目前,团队合作成员四人,其中教授2人、讲师1人、科研助理1人。
另与中国农大张福锁院士团队,西南大学陈新平长江学者团队有长期研究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