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经历
2006.03-今 在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工作,任副教授,主要承担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数量遗传学》和农学类本科专业必修课《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任务、以及白玉米和青贮青饲玉米的选育工作。主持完成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作为主研人员参加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作为主研人员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1个、杂交玉米新品种7个。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3人。
2001.01-2006.02 在广东海洋大学(原湛江海洋大学)农学院工作,任副教授,主要承担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数量遗传学》和农学类本科专业必修课《生物统计学》、《生态学》、《普通遗传学》的教学任务以及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工作。主持并完成广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研人员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6个,获地市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9人。
1997.12-2000.12 湛江海洋大学农学院工作,任讲师,主要承担作农学类本科专业必修课《生物统计学》、《作物育种学》和《普通遗传学》的教学任务以及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工作。作为主研人员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1993.07-1997.12 在湛江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学系工作,任讲师,主要承担农学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课《生物统计学》、《作物育种学》、《普通遗传学》和园艺、林学、土壤学专业必修课《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教学任务以及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工作。作为主研人员参加省部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多项。
◆发表论文
玉米矮秆基因及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 北方农业学报,2023-05-12(通讯作者)
一份矮秆玉米表型鉴定和基因初步定. 华北农学报,2023-04-28(通讯作者)
西南春玉米MCO-3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增益分析. 玉米科学,2023-02-02(第9作者)
玉米光周期途径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北方农业学报,2022-05-24(第10作者)
施氮量与密度对西南地区主栽青贮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玉米科学,2022-05-13(第1作者)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青贮玉米产量、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2022-03-09(第7作者)
我国玉米群体改良方法创新进展. 农业与技术,2021-10-15(第10作者)
我国青贮玉米组合(品种)的农艺性状、生物产量和品质变化.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05-31(第8作者)
一份矮生玉米株高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式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21-05-26(通讯作者)
52份热带玉米和温带玉米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20-12-25(第6作者)
对热带玉米种质群体控制双亲混合选择适应性的评价. 作物杂志,2020-12-23(通讯作者)
西南地区20个青贮玉米品种(系)比较试验. 湖北农业科学,2020-01-08(通讯作者)
空间效应模型在青贮玉米新品系评比试验中的应用.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20, 38(2):121-126(通讯作者)
我国西南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优模式研究与应用回顾.玉米科学.2020, 28(1):1-8(第12作者)
转基因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分析.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10-28(通讯作者)
野生薏苡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饲用前景、进展与存在问题.草业科学.2019, 36(10):2369-2646(第6作者)
Metabolite profiling and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reveal response mechanisms of phosphorus deficiency in maize seedling. PLANT JOURNAL. 2019, 97( 5):947-969(第11作者)
Temperature and photoperiod changes affect cucumber sex expression by different epigenetic regulations. BMC PLANT BIOLOGY. 2018, 18:268(第9作者)
青贮玉米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湖北农业科学,2018-10-15(通讯作者)
强优势玉米杂交种瑞玉16的选育及适应性评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06-04(第3作者)
作物组学数据库的比较和应用. 遗传,2018-03-05(通讯作者)
新型多年生饲草玉草5号的生长动态及刈割期的研究. 草业学报,2017-06-12(第13作者)
Evolutionary conservation and 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the LFK gene famil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hotoperiodic flowering pathway of land plants. HEREDITY. 2017. https://doi.org/10.1038/s41437-0(共同第1作者)
QTL mapping for resistance of maize to grey leaf spot.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2017, 10:1-10(第11作者)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genome and cytoplasm on meiotic pairing in maize newly synthetic polyploids.EUPHYTICA. 2016, 207(3):593-603(第10作者)
四川近十年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状况 .作物学报,2016-03-28 11:16(第4作者)
新型饲草玉淇淋58的性状、遗传及饲草潜力. 草业学报,2015-04-20(第10作者)
不同休眠玉米种子内源激素的含量测定和分析. 草业学报,2015-12-20(第1作者)
渍水对四川小麦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15-04-15(第1作者)
小麦籽粒灌浆参数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稳定性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02-15(第3作者)
西南地区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分布及遗传多样性. 草业学报,2013-08-20(第1作者)
不同施药模式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2012-01-15(第6作者)
玉米种质资源对灰斑病的抗性评价.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08-18 (第4作者)
农杆菌介导的辽宁碱蓬胆碱单氧化酶基因CMO转化烟草提高抗氧化胁迫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2010-08-05期(第3作者)
四川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性状表现及其稳定性. 作物学报, 2010年第11期(共同第1作者)
Effect of high-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allele, Glu-B1d, from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on wheat quality parameters and dry, white Chinese noodle-making quality. Crop & Pasture Sciences,2010,61:310-320(第3作者)